留学,我人生中的宝贵经历 - 安全教育平台忘记密码怎么弄
记者 永久免费精品影视网站
出国
人生几十年,其中总会有一件或几件事给其一生带来一些比较大、甚至是转折性的变化,乃至改变生命轨迹。而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事,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我被国家公派出国进修的经历。
1980年3月,我作为两国外交部之间的留学生交换项目学生被派到澳大利亚进修。该项目始于1979年,第一批公派人员包括北京大学的胡壮麟、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胡文仲、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源深、西安外国语学院的杜瑞清、上海外国语学院的侯维瑞等9名高校教师,他们这一批被派往悉尼大学。我们这一批总共8人,被派往地处墨尔本的拉筹伯大学,其中高校教师5人,我是其中之一。
记得是在1979年冬天,有一天我没有课,没去学校。午饭时分,我接到电话,叫我回电英语系总支办公室,找姓曹的老师。我不敢怠慢,马上回了电话,接电话的是总支副书记曹萃亭,他说有一个到澳大利亚进修的名额,学校决定给我,让我下午去学校了解有关细节。
等我再端起饭碗时,手都在发抖,我妈问我怎么这么冷。其实我是紧张,是兴奋。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那个年代被派出去的人很少,出国进修这种好事怎么会轮到我呢?时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道是谁作出了这个影响我一生的决定,无论是谁,我都永远心存感激。
留学生活
1980年3月,我开始了在拉筹伯大学的留学生活。出国前,我唯一能做的准备就是把当时英语系教师阅览室里绝无仅有的一本原版语言学方面的著作——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的Cohesion in English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我们是第一批公派到墨尔本学习的留学生,澳方学校对我们这批学生一无所知,他们感到陌生和好奇,但十分友好。澳大利亚的大学实行的是一年三学期制,第一学期我们被安排到语言中心上课。
毫无疑问,我们都以优异的成绩从语言中心毕业。此时,从悉尼传来一个消息:在悉尼大学进修的学长们开始攻读硕士学位了。这对我们是一个触动。研究生教育当时在几乎是个空白,尤其是文科专业。经过一番商议,我们5个高校教师中的4个向校方提出读硕士的请求。记得我们4人一起去面见教务长时,他指着几本厚厚的、用硬皮封面精装的论文问我们:“你们能写出这样的论文吗?”说实话,那个年月,出国前我们谁都没有做过真正的科研,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学术论文。于是校方提出要我们先在导师的指导下读一个学期的预科,看看我们能否完成作业,是否具备读硕士的条件。
鉴于我们4人的特殊情况,校方专门给我们指定了一位导师——来自该校教育学院的高级讲师玛塔·雷多博士。她20世纪30年代从匈牙利移民到澳大利亚,是一位哲学博士,到澳大利亚后才转向教育学和语言学专业,主要方向是双语教育。
编辑:安全教育平台忘记密码怎么弄
审核:永久免费精品影视网站